首页 / 培训赋能中心 / 预算标准解读 / 【国标-绩效评估】《信息化项目综合绩效评估规范》(GBT42584-2023)解读
【国标-绩效评估】《信息化项目综合绩效评估规范》(GBT42584-2023)解读
更新时间:2025-08-15 09:51:20

《信息化项目综合绩效评估规范》(GBT42584-2023)是我国针对信息化项目综合绩效评估制定的国家标准,标准于2023年5月23日发布,2023年12月1日正式实施,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。标准适用于信息化项目建设与应用的各类组织及第三方评估机构,用于指导确定项目绩效目标、开展综合绩效评估。为相关组织和机构提供了统一的评估准则和方法。

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解读,相关文章可参考:

1、《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分析》

2、【四川后评价】《四川省政务信息化后评价指南》(DB51/T3060-2023)


一、核心术语定义

信息化项目: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和关键要素,用以实现信息的采集、处理、存储、分析和应用等功能的一个或由一组相互联系、相互协作的实体组成的建设项目。

综合绩效:信息化项目的输出及其结果,涵盖建设、运维、应用及效益等多方面。

建设质量、运维水平、应用效果、经济与社会效益:这些术语分别对应评估体系的核心维度,建设质量指建设期的管理和技术水平,运维水平指系统综合管理能力,应用效果指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,后两者则关注项目的财务与社会影响。


二、评估体系:指标构成与计算

评估体系是标准的核心,采用“一级指标+二级指标”的两级结构,通过加权求和计算最终得分:

image.png

 (实线框中为基础指标,虚线框中为辅助指标)

1.一级指标(4个)

建设质量:评估项目建设期的管理和技术水平,包括项目管理规范性、技术创新率、业务支持度等8个二级指标。

运维水平:评估系统运行中的综合管理能力,涵盖可用性、可靠性、可维护性、服务响应及时性、事件解决及时性、事件首次解决、安全风险等8个二级指标。

应用效果:评估系统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,包括功能应用率、关键业务稳定率、用户满意度等4个二级指标。

经济与社会效益:评估项目的财务效益和社会影响,包含投入产出比、预期目标实现率等6个二级指标。

2.二级指标:基础指标与辅助指标

基础指标:评估必备指标,不可删减,如建设质量中的“项目管理规范性”、运维水平中的“可用性”等。(上图实线框中内容)

辅助指标:根据项目特点可选,如建设质量中的“资源利用率”、经济与社会效益中的“净现值变化率”等。(上图虚线框中内容)

3.计算方法

最终得分通过公式加权计算

image.png

 其中:

i-CORE为信息化项目综合绩效评估分值;

K1-K4为一级指标权重;

ki、li、mi、ni为二级指标权重;

CQi、OLi、AEi、EBi等为对应指标分值。


三、评估流程:从目标到报告

标准规定了完整的评估流程,共8个步骤,确保评估科学有序:

1、确定评估目标:基于组织目标和项目合同,明确评估的规范性、有效性等方向。

2、制定评估方案:明确组织架构、进度、工作内容等。

3、设计指标体系:遵循“符合标准、可测量、结合项目特点”等原则,选取指标。

4、设置指标权重:分级设置权重,同一级指标权重总和为1,参考重要性和优先级划分为A、B、C三类(如A类权重范围0.2-0.3)。

5、确定项目范围:明确评估涉及的物理、逻辑边界及相关资源。

6、收集数据及材料:包括项目建设资料、运行数据、行业资料等。

7、分析论证:结合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。

8、编制评估报告:对比基准得出评分,形成报告。


四、典型应用场景

标准列举了4类典型场景,展示评估体系的实际应用:

电力信息化项目:覆盖项目储备、立项、建设、验收、运行全生命周期,如验收阶段参照建设质量指标开展工作。

政务信息化项目:应用于管理办法编制、立项评审、绩效评估等阶段,如绩效评估阶段需结合自评价与综合评价。

云服务应用场景:涵盖规划、开发、运维、运营过程,如运维阶段需保障可用性以达成SLA承诺。

中小微企业项目:聚焦立项、实施验收、运行维护,如运行阶段需通过系统稳定性等指标优化服务。


五、附录:实操支撑

附录A:规范性列出所有二级指标及类型(基础/辅助),明确评估核心要素。


附录B:规定各指标的计算公式,如“技术创新率”需计算硬件、软件的创新比率均值。






附录C:说明权重设置方法,包括分类原则和示例(如一级指标“应用效果”可设为A类,权重0.3)。

附录D:提供典型场景的具体应用内容,为不同行业提供参考。


六、总结

《信息化项目综合绩效评估规范》(GBT42584-2023)通过明确评估指标、流程和方法,为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提供了统一标准,有助于提升项目管理规范性、优化资源配置、增强效益透明度。无论是项目建设单位、运维方还是第三方评估机构,均可依托该标准开展科学、客观的评估工作,推动信息化项目高质量发展。


二维码
添加微信咨询
TOP
注册即用的智能评估工具
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