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培训赋能中心 / 预算标准解读 / 《第 2203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—— 信息系统审计》解读
《第 2203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—— 信息系统审计》解读
更新时间:2025-10-10 15:08:36

《第2203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—— 信息系统审计》是规范组织内部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核心依据,围绕 “为何审、谁来审、审什么、怎么审” 构建了完整框架,对提升审计质量、保障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以下从章节逐一解读核心内容:

本公众号也对其他审计相关标准进行解读,详见:

《信息技术服务治理第 4 部分:审计导则》(GB/T 34960.4-2017)标准解读

《政务信息化项目内部审计规范》(DB3301/T 0483-2024)标准解读

信息系统审计指南(34号公告)深度解读

《内部审计质量评估》(TCIIAS 0001-2024)标准解读


第一章:总则—— 明确审计基础定位


本章核心是界定准则的“适用范围” 与 “核心概念”,为整个审计工作划定边界。

制定目的:以《内部审计基本准则》为依据,解决信息系统审计“无规可依” 的问题,最终实现审计质量与效率双提升。

核心定义:明确“信息系统审计” 是内部审计机构 / 人员对组织信息系统、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及相关流程的审查与评价,强调审计对象不仅是 “系统本身”,还包括 “控制与流程”。

适用范围:覆盖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;同时,外部机构/ 人员接受委托参与内部审计时,也需遵守本准则,确保审计标准统一。


第二章:一般原则—— 确立审计核心准则


本章从“目标、责任、能力、方法” 四个维度,明确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原则,是审计工作的 “行为指南”。

审计目标:最终指向“协助组织实现信息技术管理目标”,具体分解为三大核心目标。

责任划分:清晰区分“信息技术管理人员” 与 “审计人员” 的职责,避免责任混淆。

人员能力要求:审计人员需具备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知识、技能及经验;若存在能力缺口,可利用外部专家服务,确保审计专业性。

审计实施方式:

两种模式:可作为“独立审计项目”(如专门的信息系统安全审计),也可作为 “综合性内部审计项目的一部分”(如财务审计中嵌入信息系统审计环节);

沟通要求:若为综合性审计的一部分,审计人员需及时与其他审计人员沟通发现,调整相关审计的范围、时间与性质,确保审计协同。

核心方法:强制要求采用“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”,且风险评估需贯穿审计全过程(从计划到报告),避免 “盲目审计”,聚焦高风险领域。


第三章:信息系统审计计划—— 规划审计行动方案


本章聚焦“审计前的准备工作”,核心是通过科学规划,确保审计工作有序推进。

计划核心任务:审计前需完成“目标确定→风险初步评估→资源估算→重点领域划分→职责明确→方案编制” 六大步骤,避免 “无计划、乱审计”。

审计方案编制要素:除遵循通用内部审计准则外,需重点考虑7 类组织特异性因素;

综合性审计的特殊要求:若作为综合性审计的一部分,计划阶段需额外结合“项目整体审计目标”,确保信息系统审计与其他审计环节衔接。


第四章:信息技术风险评估—— 锁定审计重点领域


本章是“风险导向审计” 的核心落地环节,通过识别、评估风险,为后续审计范围与方法提供依据。

风险定义:信息技术风险是组织在信息处理、技术运用中,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“不确定因素”,覆盖三个层面。

风险识别与评估要点:

组织/ 一般性控制层面:需关注 9 类核心内容,包括 “业务关注度”(IT 对业务的支持度)、“信息资产重要性”(核心数据价值)、“系统安全性”“法律环境” 等,全面覆盖宏观风险;

业务流程层面:风险因行业、流程复杂度而异,核心关注“数据输入(如是否存在未授权输入)、数据处理(如计算逻辑是否正确)、数据输出(如报告是否准确)” 三个关键环节,聚焦微观风险;

风险评估成果:根据风险发生的“可能性” 与 “影响程度”,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与范围,并作为测试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性、运行有效性的依据。


第五章: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—— 明确审计核心对象


本章是准则的“核心章节”,详细界定了审计的具体范围,覆盖 “常规内容” 与 “专项内容”,确保审计无遗漏。

常规审计内容:聚焦“三个层面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”,且每个层面均包含人工控制、自动控制、人工 + 自动结合控制,审计时需根据控制形式调整程序。

专项审计内容:针对组织特殊风险或需求设计,覆盖7 类常见场景,包括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审计、信息安全专项审计、信息技术投资审计、业务连续性计划审计等,满足组织个性化审计需求。


第六章: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—— 提供审计工具与技术


本章明确了审计证据获取的具体方法,确保审计过程“可操作、可验证”。

核心审计方法:提供9 种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,可单独或综合使用。

特殊技术应用:

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:可用于数据验证、逻辑验证、样本选取,提升审计效率;

安全侦测工具:在保障系统安全的前提下,可进行渗透性测试,评估系统抗风险能力。

审计样本与频率:

样本量:因系统自动控制具有“一致性、可靠性” 特点,可适当减少样本量;

审计频率:若系统未发生变更,可适当降低审计频率,避免重复劳动。

风险动态调整:审计过程中需基于内控评估结果“重新评估审计风险”,并根据剩余风险调整后续审计程序,确保审计聚焦高风险点。

《第2203 号准则》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 “风险导向、分层审计、权责清晰” 的信息系统审计体系,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三方面:

对组织:通过审计发现信息系统漏洞与内控缺陷,降低数据泄露、系统故障等风险,保障业务连续性,确保信息技术与战略目标一致;

对审计人员:提供从计划到实施的全流程操作指南,明确审计范围与方法,解决“不知如何审” 的问题;

对监管:为外部监管机构评价组织信息系统内控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,推动组织合规经营。

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,组织对信息系统的依赖度持续提升,本准则的落地执行,是防范信息技术风险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。

二维码
添加微信咨询
TOP
注册即用的智能评估工具
立即登录